首页 >观点 >正文

如何评价一些老人为支持抗疫,捐出毕生积蓄,应不应该收这个钱?

01

今天无意间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,主题是:87岁的老人为抗疫捐出了20万。

这位来自重庆叫倪素英的老人捐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。

20万,攒了整整30年,这笔钱也许是用来留给儿子的,也许是来给自己养老的,也或许是这个独居老人用来抵御生活的意外的。

但是无论如何,她都悉数全部捐出来了。

走进这位83岁独居老人的家,发现这位一次性拿出20万捐款的老人过得并不那么好。

天花板是塑料棚做的,原本的也许早就被浸透了,老旧的皮沙发开始泛霉,发黄的白墙上贴的是一张张的日历...

此情此景,我想的是:

一位老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逼仄潮湿的环境,她或许从来都没有住过明亮有阳光洒进来的屋子。

如果她拿着这笔钱换一张舒服的沙发,粉刷一下墙面,多买点好吃的,让自己晚年生活过得去舒适些,那该有多好。

面对这样的老人捐款,按理说应该酌情考究一下捐款的自身情况。

但当老人抱着一沓沓现金走到捐款机构的时候,工作人员还是招收不误。

恕我阴暗,对于这样的正能量,我实在是有些吃不消,明明是积极温暖的事情,但是看到老人佝偻着腰背摁下红手印的那一刻,心里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!

人家有心给,您还真的有脸要。

而现在,更让我绝望的是,钱已经捐出去了,不仅钱出去了,媒体还硬要搞主旋律的所谓的#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#正能量的宣传主题。

这种宣传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不过是慷他人之慨罢了。

是想把全世界的弱势群体都架上道德的神坛吗?

是想让全世界的老人都不留余力地掏出自己的棺材本吗?

而这样的做法,最终又纵容了谁呢?

是那些看晚会的高端人口吗?

是那个拿着全国人民的捐款和物资,用来发国难财的红X字会吗?

我不敢想象。

02

微博上现在有个热门话题是#不要宣传老人捐款了#。

可以发现疫情期间,关于老人捐款的话题一直不缺有媒体在报道。

我们的国家真的那么缺钱吗?

缺钱缺到,需要年上花甲的环卫工人,捐出自己起早贪黑、好不容易才攒下来的12000元。

他在纸条上留着:急转武汉防控中心,为白衣天使加一点,我的一点心意。

落款:东巷环卫。

他说:“国家有困难,我就出一份力,不要写我的名字,也不要报道我。”

我也好希望那个工作人员,可以把钱还给他:我们收到了好多好多捐款,已经不再缺钱,冬天工作太辛苦,您多穿些衣服。

还有一位成都的环卫工人,微薄的收入,工作5年才积攒下10000余元,也全部都捐出去了。

这些环卫工人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?

他们大都家徒四壁,一日三餐清粥小菜。

付出意想不到的辛勤劳动,却整日只奔波在生活的温饱线上。

这份钱捐出去后,也许连温饱都没有了。

有退休的环卫老人,捐出去十万块之后,银行卡就只剩下13.78元,很难想象他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。

老人平日靠捡垃圾为生,最后捐款9000元,村委起初不同意,之后获得首肯后,又回家取了1000块,凑足10000。

还有双目失明的残疾老人,为武汉捐出1千块。

以及常州的老大爷,偷偷放下纸箱,里面放了整整50万现金。

50万,也许也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了。

03

相信,大家都知道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吧,他也常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。

白芳礼,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农村。因为家境贫寒,他从小就放弃了念书的机会,13岁时就给别人打短工。

1944年逃难到天津,起早贪黑靠蹬三轮勉强度日。

解放后,他靠自己的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四个孩子,其中三个都读了大学。不仅如此,他还供养自己20岁就守寡的姐姐、支援侄子读书。

1974年,白芳礼老人在运输厂退休后,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。

1982年开始蹬三轮拉客,每天早晚奔波攒下了一些钱。按理说,自己孩子都读大学了,他也该安享晚年了。

然而在1987年,已经74岁高龄的他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:靠蹬三轮的收入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念书。

就这样,白方礼老人开始了他蹬三轮生涯,这一蹬就是19年。

近20载,35万,圆了三百多名贫困学子上学梦。

90岁那年,他把饭盒里最后一笔钱递给校长,无奈地说道:“我干不动了,以后可能不能再捐钱了。”

媒体和民众无不为这位老人的事迹感动,而我在第一次听到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后却深觉悲哀。

我总觉得,报道和人们的关注缺少了什么。

人们的注意力,只有爱心,20年,35万,资助了300名贫困学生的上学梦....然后深陷在自己可怜的自我感动中。

但我们从来没关注到的是,这位老人,一年365天,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吹日晒,他都不曾停歇,始终奔波在拉客的路上。

炎炎酷暑,他被烈日晒得晕了过去;

高烧39度,一边吃着退烧药,一边继续蹬三轮……

衣服大多是捡来的, 一日三餐两个馒头配一碗白开水。

在整整20年期间,我们都遗憾没有看到这样的报道:

“校长拒绝收白芳礼老人的捐款,需要捐款的不是他。”

“媒体呼吁老人不要再捐款,请有关部门多多关注贫困学子。”

如果可以,我希望关于白芳礼老人最后一次捐款的报道是这样的:

“90岁那年,他把饭盒里最后一笔钱递给校长,无奈地说道:以前您都不收,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收下,让我这个老人也完成一下平凡的英雄梦。

最终,校长从中抽取了50元,并告诉他,拳拳之心,大爱无言,您是当之无愧的英雄。”

04

报道宣传老人捐款,悲哀远远不在于把弱者绑上神坛,靠道德,一味地压榨吸干他们。

悲哀在于,一直善于奉献,掏干自己的他们,常常让自己的生活失去基本的保障。

有关单位只顾收下一份份来自老人的捐款,却再也没有余力,去关注他们之后的生活到底过得如何,是否困难,是否需要帮助。

很多老人,在捐出自己的生活保障之后,面临着饿肚子,无人看管,生病不能自理,无法负担医药费的情况....这些他们都不得而知,也从来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之内。

老人,我们在用不上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是社会的边缘人士,便捷的生活与他们无关,互联网发展再高速最后也将他们抛下...

这下国难了,出头的,媒体争相报道的居然是老年人,这难道不可笑吗?

你们只知道报道老人捐款,有告诉老人如何在疫情期间防护吗?

有专门给不会网购,不会抢货的老年人专门买口罩的通道吗?

他们不能在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,没有口罩的时候只能在高铁上掩面哭泣:

他们不会网购,有网友去药店买口罩,碰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,他拿着10元钱,问店员能不能拆3个给他。最后被店员拒绝了。

宣传他们捐钱,却也从来没有宣传如何给老年人更好的防护。

去你的#你大爷还是你大爷#!

拿钱的时候叫得欢实,你的大妈和大爷真实的生活情况不是多么的慷慨无私,而是他们求助无门。

你大爷只会怯懦的问身边人:“小姑娘,你们的口罩都是哪里买的?”

你大爷也只会从垃圾箱捡别人丢掉的口罩。

你大爷因为买不到口罩,被逼成了手工人,放下自尊心,还要供网友嘲笑。

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无所不用其极,内衣口罩,橘子皮口罩.....

这些真实的生活困境,您们有看到吗?

再收下老人的钱,您们有脸吗!

我都脸红了!

05

豆瓣上有网友说:都2020年了,还在鼓吹穷人,老人倾其所有的捐款捐物支援国家,与此同时呢,几百亿的拨款却花得云里雾里。

说白了,我们不缺钱,也不缺恰烂钱的,良心坏掉的人。

这两天,我在家看完了《切尔诺贝利》,这个故事背景是苏维埃发生了核电站爆炸,成为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。

剧中,有一个孕妇,接触了自己被辐射的丈夫后,最终腹中的婴儿替母体接收了辐射,生下来就死亡了。

“在我们生活的国家,孩子们要替母亲去死。”这是何等的悲哀。

但放眼,我们的眼下不也正是这样的吗?

老人们不仅要替我们去死,还要在死之前,榨干自己的所有,而这样的行为正在被大力宣传着。

至此,我真的希望老人不要再捐款,有关部门吐出支援钱财,媒体不要再做类似的宣传。

一个要靠穷人、老人、弱者支援维持的社会,显然是不健康也是不道德,简直臭不可闻。

我也想对爷爷奶奶们说,不管是2003年非典还是2008年地震,您们已经守护我们太多太多次,现在我们长大了,也是时候该我们来守护您了。

无论如何,我们都可以照顾好自己,我们有科技,有互联网,有知识,也有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担当。

疫情之下,您也是我们的牵挂,请务必顾好自己,剩下的,交给我们。

媒体的作用在于引导。比起“xxx老人捐款xxx万,感动人心!” “xxx环卫捐出毕生心血,你大爷还是你大爷。”这些媒体可怜的自我感动,慷他人慷的行为外,

我希望之后看到的,都是这样「退回」「拒收」的报道。

网友评论

验证码 换一张
取 消
暂无评论...
三日内热门评论文章
关键词
为您推荐
  • 相关阅读
  • 业界资讯
  • 手机通讯
  • 电脑办公
  • 新奇数码
  • 软件游戏
  • 科学探索